首页
关于我们
品质保证
bob综合最新版下载
一站式服务
BOB体育综合app下载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最新解读!五大公募发声
发布时间: 2024-03-09 来源:BOB体育登录入口在线

  2024年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亮点多多,引发市场关注。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哪些信息?哪些重点领域会有机会?对长期资金市场有哪些影响?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创金合信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汇丰晋信基金经理吴培文、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以及国泰基金共同解读。

  魏凤春:从2024年政府报告的工作安排可以明确看出,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以设备投资为代表的朱格拉周期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加持下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与之前寄予厚望不同的是,以房地产为主要载体的库兹涅兹周期宣告进入自我修复,并且以风险防范为主的阶段。可以预料,从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来看,新四化中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排序优先于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开始,基于高端制造和科学技术创新为主要内涵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政府着力打造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未来风险投资的战略要地。

  其中宏观政策层面上,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在于明白准确地提出将从今年开始到未来连续几年时间里都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此举充足表现了中央对重大战略和安全发展的格外的重视,同时对经济来讲也是一种有力保障。

  而在产业政策层面最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在于除了延续性提出要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新赛道以外,更是明确要求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有望迎来加速发展,也能加快我们追赶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如火如荼、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步伐。

  吴培文:今年政府工作任务中,首先提到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报告说明,要充分的发挥创新主导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等要点。这体现了宏观政策对着力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坚定决定,以及对时代机遇的把握。

  近一年半以来,我们已目睹了众多科技突破。从历史上数次科技周期启动时的特征和规律来看,我们判断全球新一轮科学技术创新集中涌现的阶段可能已到来。这是中国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科技背景,对乘势而上,塑造新动能是有利的,是积极培育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机遇期。2023年以来,我们关注到新质生产力获得政策重点强调。当前的新质生产力包括数字化的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机器人等创新驱动型的产业。我们始终相信,未来这些方向也能获得持续的政策扶持,并陆续形成新的经济动能。

  陈显顺:全国经济提高速度的增长目标、财政赤字率目标,和科技成长、央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的部署都令人印象深刻。首先,从前期的地方两会来看,各地区都已经制定了今年的GDP增长目标,整体上仍然积极,有望支撑今年全国GDP的增速目标。其次,在化债背景下,大部分地方下调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或意味着中央需要更大程度地加强支出强度,因此赤字率的定调也十分重要。另外,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这对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有重要意义。最后,“新质生产力”包括新兴行业和未来产业,这一方向的提出对于后续重点产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国泰基金:对科技创新的表述更加积极。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增“大力”“加快”表述,同时在主要任务中新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显示出在国内新旧动能切换、全球地缘博弈加剧大背景下,推动我国科技产业突破的紧迫性有所提升,重点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魏凤春:在将提升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后,结构的作用将重于总量。从客观实际出发,GDP增速过高,比如超过5.5%将会约束结构的优化力度,并且扰动经济整体的长期布局。但从总量视角看,GDP增速又是国际竞争和风险资产定价的锚,低于5%的增长目标不利于中国对外开放,对内解决就业以及释放制度红利的短期目标。综合对比,我们认为政府5%作为202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实事求是的理性选择。同时,我们看到政府秉承中央经济会议的方针和战略,重视量的提高的同时,更注重质的提升,在具体的增长贡献中很鲜明地突出了新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力量。

  李湛: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有可能是基于以下几重考虑:一是保持政策、宏观目标的连贯性,释放稳增长的信号,我们在过去设定经济增长目标的时候都是有连续性的,不会大起大落,这样也能更好地稳定经济社会的预期;二是为实现2035年GDP总量较2020年翻番的中长期目标,据测算为实现这个目标,2020年—2035年的年均增速需保持在4.7%以上,而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将是缓慢回落的,因此在前些年份增速必然需在这个水平之上;三是为继续缩小中美之间的经济差距;四是这个目标设定也体现了政策的务实性,当前经济的潜在增速基本也在5%左右,因此这个目标是有望实现的。

  吴培文:我们理解,当前的总体政策取向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设定了不低的增长目标,给防范化解风险提供有利的宏观环境。

  陈显顺:在2023年基数较高的背景下,这一目标整体积极,地产风险的化解、新质生产力的推进将是重要方面。从地方两会来看,各地区都已经制定经济增速目标,预计今年全国经济整体增速和去年保持一致。年初以来,政策在地产需求端、融资端等领域频繁出台,后续地产链的政策预期也在加强,整个地产链都将受益于地产风险的化解和需求的边际好转。往后看,伴随刺激内需、鼓励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持续部署,经济新增长动能有望持续壮大。

  国泰基金: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这一设定显示了决策层对于经济增长仍有较大的信心和动力。当前就业压力较大,若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这一就业目标,需要经济保持5%左右的增速,因此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的设立更是体现出了政策对于就业和收入等方面的重视。

  中国基金报记者:你对财政政策加力增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怎么看?

  魏凤春:财政是政府解决外部性的金融手段。相比2023年政府的专项债规模略有提升,显示政府的扩张意愿存在,但并不是特别积极,这是在转型期政府综合考虑总量和结构平衡的现实选择。同时,在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债务负担仍然较重的约束下,通过更便捷的专项债务而不是约束性更强的赤字率来解决政府信用扩张,带动全社会需求提升的政策选择既体现了原则性和法制性,也体现了政策相机抉择的灵活性,根据现实的可操作性。

  在不考虑1万亿元特别国债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力度实际上也是在加力的,如尽管赤字率3%的安排同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一样,但所对应赤字规模为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了1800亿元。如果再考虑到2023年下半年新增发行的1万亿元一般债将有绝大部分规模留存在今年使用,那么实际的一般债增加规模会更多。

  而地方政府专项债3.9万亿元也相比2023年多增加了1000亿元。然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尽管地方政府专项债增加规模不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很大一部分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部分实际上还有其他资金的补充,即刚说的2023年新增的1万亿元一般债,这1万亿元明确说明了是全部转移至地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陈显顺:政府工作报告称,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恢复增长,加上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整体来看,今年的财政政策会在延续稳健基调的情况下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呵护作用。

  中国基金报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你如何看待这一安排?

  李湛:这一政策安排超市场预期。总体来说,第一,资金的发行规模大且具有持续性,明确了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未来几年也将连续发行,这意味着这一轮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高达数万亿元。

  第二,资金的使用寿命更加体现了决策层对国家重大领域和安全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前的特别国债一般是用作增加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或者公共卫生,而本轮特别国债的使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

  第三,本轮发行的是超长期特别国债,而过去发行的仅为特别国债,名字上略有区别,这也意味着本轮特别国债发行的期限不再是类似过去10-20年期,而是更可能长达30年或者更长期限,这说明决策层在发债的时间设计上考虑长远,同时也兼顾其他事件,如隐性债务化债,而超长期限的特别国债不会对未来5-10年的化债产生新的压力。

  吴培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是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也 是国家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抓手。这些项目与这批特别国债的超长期定位是相匹配的。也是充分发挥新型制优势,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具体举措。

  魏凤春: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的提升需要加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这些生产力的投入和产出从时间上存在着代际的差异,前期投入的巨大成本如果没有专门的融资安排,特别容易产生债务,从而会对国家战略产生扰动。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可以从制度上保证融资的通顺,从而契合了此类战略项目的生命周期特征。同时,这些长期国债可以通过持有人的优化,将民间资本和国家战略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国事、国家事、天下事的共赢。

  国泰基金:超长期特别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相对于一般国债资金期限长、资金量大,与建设项目周期长、基础性重大项目资金需求较为匹配,特别国债资金专款专用、精准直达方面特点也较为突出。特别国债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在重大项目投资方面资金约束,有助于扩大短期有效需求同时增强发展后劲,较长期限可更好支持大型基建项目及国家长期战略规划落地。

  吴培文:今年的货币政策定位在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我们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不完全是看总量指标,更要关注效果和结构。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是否实现稳中有降,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否获得了足够的支持力度。这些都会是货币政策的关注重点。

  魏凤春:从报告可以看出来,货币政策从总量看是相对稳健的,从结构上是积极的。在全球不确定性,特别美联储加息行为一再延后,并且国内货币空转严重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无论是量还是价都不宜过于宽松,维持转型期需要的流动性即可。货币政策很重要的工作是继续防范债务风险,并且在产业结构转型,安全、民生等方面扮演“类财政”的角色,这更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针对性。

  李湛: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要求,即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2024年货币政策将发挥好对财政政策的辅助作用,二者相互配合服务好实体经济。具体来说:

  第一,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这需要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以及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二,货币政策还要发挥好结构性调节功能,即需要在如中小微企业扶助、农业领域、普惠金融、科技创新、设备更新升级、助力地产企稳等领域上发挥定向灌溉作用。

  第三,2024年的货币政策掣肘将显著减少,当前所处的经济复苏、通胀水平较低都给货币政策宽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重要的是美联储有望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这将在外部环境上给货币政策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陈显顺: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的要求下,预计今年的货币政策仍将维持宽松,考虑到年初已经进行了降准降息,后续进一步宽松的幅度和时点有待观察。今年货币政策将延续去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的“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调。

  从目前的经济增长预期来看,后续利率有一定的下调空间,但前期降准、LPR降息后,后续降准降息具体何时开展,以什么力度开展,还是进一步观察后续经济数据的情况,人民币汇率的压力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魏凤春: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与投资者的预期是有一定差距的。从金融市场的自身属性出发,投资者希望看到的是一鼓作气,希望将资本市场看作是通过财富效应的释放来带动消费复苏和经济转型的火车头,而不是单纯是从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的角度进行政策考量。如果把资本市场定位于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是国家间经济实力竞争中最显眼的指示灯的话,资本市场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李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意味着2024年要加强和铸造稳定资本市场的“内功”,要在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内在运行的基础制度上进一步下功夫,可能会包括但不限于:一是更加注重投融资的动态平衡,在一、二级市场协同发展上进一步统筹,如IPO发行机制和再融资机制都将更加完善,把好上市公司质量入口关;二是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在把好入口关的同时,也要对上市公司的运行如财务等加强监管和信息披露,加大并严格执行退出机制等;三是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包括健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投资运作制度等。

  吴培文:近期监管部门立足长期,着眼于形成市场内在的稳定机制,已经作出了一些制度性的安排,市场给予了非常积极的反馈。这些举措包括提出要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市场,让广大投资者有回报、有获得感,形成投资和融资共进的良好生态;筛选能够为投资者产生回报的上市公司;限制不做贡献,持续套现的行为;构建中国特色上市公司估值体系。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增强股市内在的稳定性,形成长期的信心。

  国泰基金:在资本市场方面,本次政府报告指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明确了当前和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方向的重点,我们认为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能有效应对外来冲击,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信心。预计吸引长期资金入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以及违法违规的监管将成为未来一阶段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魏凤春:从主导产业的演化看,投资主线渐次分明。朱格拉周期重要构成部门的高端制造和科技创新是投资者需要当成战略投资进行布局的,新质生产力将会是未来长期的投资主线。聚焦到制造业上,从软科技转向硬科技是必然的趋势。过去软科技是从扩散到收敛,硬科技则是从积聚到吸附,硬科技与软科技的融合是最理想的样式。具体看,投资者需要关注报告中提出的如下技术: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生命科学。从技术的应用看,大家需要高度关注“AI+”,这可能再一次演绎类似于2013年—2015年“互联网+”的火热行情。

  吴培文:当下资本市场有较为明显的吸引力,有比较多的方向和标的可以选择。我们会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核心思路是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脉络进行梳理。将高度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关的投资机会。以及关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我们判断,全球的科技创新可能正在进入一轮集中涌现的高峰期。时隔30多年,新一轮“康波”技术周期正蓄势待发。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以及生命科学、商用航天、卫星通讯、虚拟现实、核能等众多关键领域都可能会出现标志性的技术进展。我们判断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有可能会受益于一轮较为广泛的科技创新,陆续出现新一轮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另一方面,我们将重视受益于共同富裕的“大众消费品”。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这说明大众消费领域的公司,今年具有较有利的增长环境。而且经过了三年左右的估值回调,很多此类公司当前的估值已经进入价值区间。

  李湛: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有两类重要的投资机会值得重视:一是人工智能AI领域的投资机会在今年或会比较频繁地演绎;二是要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内涵在资本市场上的映射,如大规模设备更新升级等。

  陈显顺: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建立了目标预期后,后续经济工作开展落实将围绕着政府工作报告展开,这对于市场的预期管理有重要引导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对于市场的表现预期较为乐观。投资机会可能围绕着科学技术成长、红利、设备更新三条主线。

  一是以AI产业链、高端制造为代表的科技成长方向,当前扶持新动能、培养高精尖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仍然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政策支持叠加产业趋势向上的催化下,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增量空间仍然广阔。二是红利方向,当前A股市场中仍然有不少股息率高、收益稳定的优质企业,在长期利率下行趋势中,高股息资产具备较高的性价比。三是受益于稳增长政策的设备更新和消费品方向,包括汽车、食品饮料、医药等。

上一篇:锻造和铸造的区别

下一篇:国际五金塑胶及模具产业前景大好